时间:2022-09-18 05:05:24 | 浏览:1964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水富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水富实践,实现“党建统领、基层自治、精密智治、多元共治”协同治理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蝉联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县、国家信访局“三无”县(市、区)命名表彰。
一、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水富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委平安水富建设(市域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昭通市委有关基层治理和民族宗教工作部署要求,高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二是层层压实责任。优化机构设置,在街道设立社区党建、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办公室,把管理和服务力量放到基层,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加强与辖区单位的横向协调,整合调动各类党建资源,研究解决涉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难点工作,切实推动辖区民族团结进步。三是优化社区“大党委”。按照“就近就便、相对均衡、兼顾城郊”的思路,水富各市直单位与社区开展结对共建,并签订共建协议。建立社区“大党委”共建议事会,由镇(街道)党员领导干部下沉担任社区“大党委”共建议事会负责人,吸纳共建单位、社区民警、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中的党员负责人和社区下设党支部负责人为共建议事会成员,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共建议事会议,研究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截止目前,结对共建推动实现全市87家单位党组织、1499名党员到社区报到,报到率均实现100%,各单位党组织“组团式”报到服务300余次,为民办实事600余件、解决问题200余个。
二、以自治夯实基层治理,激发民族团结活力
水富市积极探索让各族群众参与共建共享治理过程的新路径,激发各族群众主体意识,提升基层自治水平。一是村民自治“治”出乡村新面貌。在少数民族聚居较多三角村、二溪村等村(社区),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位,成立由党员、离退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组成的乡村治理委员会,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乡村治理的权力真正交给群众,组织村民对本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内的公共事务开